美國為什麼要現在「中場休息」? 文:悠 然

我在今年初的《堅料網》評論中美關係時,已一再強調一個概念:中美將在今年下旬進入「中場休息」,就是說中美纏鬥五年的「新冷戰」(貿易、科技、金融、生物、宣傳等)後,美國發現不能速敗中國,中國反而愈打愈強,更在不少內政、全球議題上要中國幫忙,而中國也要解決周期經濟下行的諸多問題,有休息一下的需求。

《人民日報》近日的一篇文章也印證了我「中場休息」的看法,文章標題爲《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、好起來》,文章明確定調「近來,中美開展了一系列重要高層交往,民間友好續寫新的篇章,兩國關係出現了一些積極跡象,受到兩國各界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。」

上半年,美國高層往華的例子殊多,國務卿布林肯、財政部長耶倫、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、商務部長雷蒙多、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、加州州長紐森等密集訪華,釋放出中美關係從緊張走向緩和的信號。

就中美關係來看,中國一直強調不脫鈎,但在是否脫鈎、多大程度上脫鈎等方面,其實是由美國主導.我們回顧一下美國這一年來的對華政策的調整,在輿論造勢上延續了一種從「尖銳的全面對抗」(全面脫鈎)到「不脫鈎,但是要風險管控」,再到目前耶倫「經濟不是零和博弈,要即競爭又合作」的逐步走向「中場休息」的趨勢。

那美國為什麽有「中場休息」的訴求呢?

一是全球重大問題,美國現是十個煲五個蓋,五個蓋中有四個放到中國周邊,去年的俄烏、今年的以巴都使美國疲於奔命,如果對中國的壓力不變,則美國在全球各議題都難有作為,故要放緩一點對中國的壓力。此外,全球重大問題上,仍需要中國合作,氣候問題就不說了,近期以巴衝突愈演愈烈,美國站在以色列一邊,但以色列並不是聽話的小弟,導致美國很難通過單方面影響以色列來影響中東局勢。這個時候,與中方合作的必要性上升了。

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,一直為受到伊朗直接攻擊作準備,已經準備好應對各種情況。
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,一直為受到伊朗直接攻擊作準備,已經準備好應對各種情況。

二是經濟方面,治理通脹,緩解美債需求壓力。

如果美國真的能通過「新冷戰」把中國打殘,美國是不會尋求緩和關係的,問題是「新冷戰」打了五年,並沒有真的把中國打弱了,反而「新冷戰」對美國自己的負面影響愈發凸顯起來,最明顯的就是治理通脹少了中國商品這有力武器。

全球都在通脹,只有中國物價很低,商品很便宜。如果能夠放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,對於美國治理通脹有益無害。之前,靠美聯儲激進加息,美國通脹實現了持續回落,但當核心通脹來到4%左右時,再降就難上加難了。畢竟,全球油價高位震盪,美國國內產業罷工漲薪,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正變得越來越弱。此時,與中國改善關係,加大對中國低價商品的進口,有助於穩定美國國內通脹形勢。

此外,近年來,中國持續減持美債,對美國財政部也是一種壓力。今年下半年以來,美國暫停債務上限,美國財政部超預期發債,結果發現買債需求不足,導致債券利率飆升,發債成本大幅上升。這個時候,美國財政部無疑是希望中國停止減持美債的,不要再雪上加霜了。

上述訴求,更多是短期性、戰術性的,不是長期性、戰略性的。所以,美國尋求與中國「中場休息」,也只是短期性、策略性的,中美博弈的大趨勢並沒有變。這裏的深層邏輯,是美已經進入重塑當年美蘇冷戰階段的戰略穩定期,承認彼此是「超强對手」,確認勢力範圍,對彼此的(勢力範圍)給予一定的尊重,穩定雙方的地緣安全架構,同時展開强競爭。

這次「中場休息」不代表雙方關係全面「轉暖」,雙方的結構矛盾是難以用經濟合作來掩蓋”,這種「中場休息」的時效性和穩固性都非常值得懷疑。當然,一時的緩和也是緩和,對雙方都是一種喘息,我是樂見其成。

君不見,就在昨天(11月8日),G7外長在東京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說:「我們重申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對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的重要性,並呼籲和平解決海峽兩岸之間的問題。七國集團成員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,包括一個中國的既定政策。」

這是這些年裏少見的西方對一個中國問題的如此堅定的聯合聲明,尤其是有美國參與的聯合聲明。

半年前的4月份,G7外長會議的聲明是這樣:「堅決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,反對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化活動,我們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,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,並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。」

風格內容語調完全不同,和緩了許多。

短期來看,中美關係緩和有助於提振市場風險偏好,帶動情緒面好轉;也有望驅動外資重新流向中國資產,也可爲港股帶來資金面的支撐。

文:悠 然

學研社成員、傳媒人、經濟人,從事媒體編、寫、評、教工作達二十年,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,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,現爲自由撰稿人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